近日,记者从区经济发展局获悉,2025年度省级示范型“产业大脑”名单公示,临港区碳纤维产业大脑作为威海市唯一入选项目,跻身省级标杆行列。这个集“数据汇聚、智能分析、协同创新”于一体的产业数字化平台,正为我省碳纤维产业高质量发展装上“智慧中枢”,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临港区聚力发展以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而碳纤维产业面临资源分散、数据孤岛、协同效率低、绿色转型压力大等行业痛点。
对此,临港区打造了碳纤维“产业大脑”,构建起以算力调度平台、数据汇聚平台、算法开发平台、服务开放平台组成的总体架构,形成“4321体系”,即4类支撑平台、3种服务能力、2类服务对象、1个定位,服务政府和企业两侧,立足威海,服务全国。
“通俗来说,这个‘大脑’能实时监测产业链各环节动态,原丝产能多少、哪家企业有碳化设备空闲、下游复材加工需求如何……就像给碳纤维产业装上‘千里眼’‘顺风耳’。”威海临港新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战胜说。
“产业大脑”的智能,源于硬核技术支撑:依托山东省碳纤维行业数据中心,5PFlops的算力能快速处理海量信息;采用“5G+边缘计算”解决实时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效率提升3倍,设备响应延迟缩至50毫秒;数字孪生工厂模型能模拟生产全流程,改造前先“试错”,规避15%的工艺风险。
不仅如此,该产业大脑的建设具有坚实的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持。政策上,山东省数字经济园区奖补政策和临港区对碳纤维企业的专项扶持措施,从资金、土地、人才等多方面提供支持;技术上,已与哈工大(威海)建立联合实验室,实现技术转化,打通光威复材等龙头企业数据接口,最终通过采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机制,保障项目可持续推进。
“打个比方说,以前高校实验室的成果,转化成生产线所需的技术要很长时间,现在通过平台对接,企业提需求、科研机构送方案,周期大大缩短。”王战胜介绍。
如今的临港区,碳纤维产业正逐步摆脱“单打独斗”的局面。在产业大脑的有力推动下,拓展纤维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联合40余家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构建起从原丝生产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其中碳丝型号涵盖T300至T1100,产业链产品广泛应用于军用装备、航天航空、轨道交通、汽车轻量化等重要领域。
“未来,临港区将持续完善平台功能,以数据为纽带,让政策、技术、企业拧成一股绳,通过数字化升级打通碳纤维产业‘研发-生产-应用’闭环,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效提升’跨越,为我省新旧动能转换注入新活力。”临港区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