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威海讯 3月12日,通勤快线T4路试运行,这是威海公交集团近一个月内开通的第四条通勤快线。“开通通勤快线,对我们这种往返城郊和市区的上班族来说太方便了!”当天早上,在昌鸿小区站点候车的戚女士赞不绝口,“站点少,行车快,而且有座位,通勤路上再也不拥挤了。”
近期,为有效解决上班族早晚高峰出行困难问题,威海公交集团相继开通T1、T2、T3、T4路通勤快线。通勤快线只在工作日运行,且乘客不享受免费及各类优惠政策,等于为上班族开通的专线。“这是我们细分客运市场、满足乘客出行需求的一次创新尝试。”威海公交集团城市公交研究所副所长毕裕德说,已运行多日的T1、T2、T3线路显示,平均通勤时间同比缩短了20%-25%。
“细分客运市场,是运用大数据对乘客出行需求缜密分析的结果。”威海市大数据中心数字经济促进科副科长李昌晋介绍,在特快通勤线路运行前,数字公交管理平台对热点区域的乘客出行规律、出行需求进行数据叠加分析,成功分析出各条跨区域公交通勤廊桥;其后,平台又依托多条沿途公交线路的相关数据,逐站点分析上下车站点、途经道路、出行高峰时刻等乘客群出行规律信息,从而将各卡类乘客群、站点集散量、乘客通过人次等信息进行分类汇总,遴选出集散量较为密集的站点作为通勤特快线的停靠站点。
数字公交管理平台的更大作用,体现在对88条公交线路、550余辆公交车的实时智能调度上。在威海公交集团数字公交管理中心,全市公交运行状况在大屏幕上一览无余,实时客流数据、车辆运行速度、运送人次等数据不停更新。“没有平台时,只能凭经验来估算哪些站点上下客多、哪些路段拥堵、哪些线路运行时间延长等情况,意料之外的情况常有。”毕裕德介绍,自2020年起,依托大数据建设的数字公交管理平台让所有公交线路的运行情况一目了然,“比如早晚交通高峰时段,平台会自动分析乘客需求并生成优化报告,通过增加车次、调整发车时间,来保障运力充足。”
让居民出行更便捷,是数字威海建设的成果之一。近年来,威海市大数据局坚持集约建设、共享共用、全面赋能的理念,建立健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模式和运行体系,建立“城市大脑”运管中枢,通过实时汇聚的全域数据、多维联动的感知手段,做到及时精准发现问题、对接需求、预报风险,力求早发现、早预警、早研判、早处置,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的城市运行新生态。今年,威海市大数据局在提升城市数字化监管质效方面,将聚焦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务实管用的实战应用场景。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全市大数据系统工作会议上获悉,数字威海建设正不断跃升,威海今年成功获批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并在省内率先实现四星级成长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全市域覆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连续两年获得省委、省政府督查激励,公共数据开放数林指数位列全国地级市第9名,连续多年入选“数字百强市”“数字经济百强市”。